美白针的真实效用

美白针真的可改善皮肤黯沉、斑点和痘疤吗?真的没有副作用?“美白针”到底是什么,对健康真的无害吗?

超量注射可致命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有批准“美白针”中的几种药物用于美容用途。也就是说,目前美容院给消费者使用都属于非法使用。即便药物质量是可靠的,但由于这是法定适应症之外的用法,无法保证用药安全,一旦产生法律纠纷,处理会很复杂。

其次,“美白针”所含的几种药物都是注射剂,属于处方药,需要专业医师和药师在医院内给患者使用。

氨甲环酸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止血药。滥用导致的危害包括:一、药物进入脑脊液引起视力模糊、头痛、头晕、疲乏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二、药物过量可致颅内血栓形成和出血,经期血液凝固可导致女性出现不适症状。对于有血栓形成倾向,如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急性心肌梗死者宜慎用。三、药物可导致继发性肾盂肾炎和输尿管凝血块阻塞,此外还有腹泻、恶心及呕吐等症状。

还原型谷胱甘肽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理化因素(如药物、酒精、化疗和电离等)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也用于低氧血症的辅助治疗。因其含有巯基,具有较强的还原作用,可以加速体内自由基的清除,故用于上述中毒性损伤的治疗。其主要危害包括恶心、呕吐和头痛,也有可能导致皮疹。

维生素C其参与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因此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坏血病、慢性铁中毒、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最常见的危害包括: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2~3g/天)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停药后可引起坏血病;每日使用1~4g可引起腹泻、皮疹、胃酸增多、胃液反流,有时尚可见泌尿系结石、尿内草酸盐与尿酸盐排出增多、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溶血或凝血等,有时可导致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每日用量超过5g时,可导致溶血,重者可致命。

美白原理待验证

皮肤白不白,主要取决于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和黑色素的转运和降解能力,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影响黑色素的正常生理过程,导致皮肤颜色发生变化,如变黑,或者发生白化现象。人表皮细胞间分布着黑色素细胞,经过一系列的氧化代谢过程,最终生成黑色素。在这个过程中,酪氨酸酶起着关键性的催化作用,它的活性强弱决定黑色素的生成量。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能使酪氨酸酶活性显著增强,使黑色素细胞增多。因此海边短暂停留也会被“晒”黑。

此外,酪氨酸酶发挥正常活性需要铜离子(Cu2+)的辅助,而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增多将减少游离的Cu2+,而影响酪氨酸酶的活性,使黑色素合成减少。同时,合成黑色素的过程可以被大剂量的维生素C所抑制。可能基于这两个考虑,有人尝试用大剂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维生素C静脉给药,用于美白。

实际上,理论上的推断和实际应用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首先,维生素C的半衰期较短,进入体内主要贮藏于血浆和腺体组织中,真正能到达皮肤表皮层的量很有限;其次,静脉注射给药的还原型谷胱甘肽主要存在于血细胞中,而血浆中的谷胱甘肽在酶的作用下迅速降解,由于是强还原剂,在体内被各种解毒过程所产生的氧自由基迅速中和,真正释放出可以螯合铜离子的巯基量极少。而且,体内有多种生理性酶的辅酶也是Cu2+,不单单作用于酪氨酸酶,因此谷胱甘肽缺乏靶向性和选择性。

如需更加详尽的介绍,请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相信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答复。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